众志成城|【一线写真】发热门诊的故事(一)
来自宣传科王园媛深入现场报道【一线写真】
夜里12点,我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了宾馆,同室的王红敏老师还没有回来。她作为志愿者,目前在发热门诊帮忙,早出晚归已经是她的日常。我劝说今年已经54岁的她“不要太拼了”,她却说“最拼的不是我,她们每个人都比我拼。”于是,我决定去发热门诊一探究竟。
左为门诊护士袁美娟;右为门诊护士丁梅
“是不是疫区回来的?有没有跟疫区的人接触过?你身边有没有三人以上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?”这样不厌其烦的问话,就是门诊预检处日常工作的开始。
“自从咱们医院成为新冠病毒的定点医院开始,所有的发热患者基本都集中到咱们医院来了,即使大家都陆续开始采取居家隔离了,大家这里接诊的患者也不少,每一个患者大家都要详细去询问,然后做好登记,大家的嗓子说哑了,腰也快断了。”负责预检的护士袁美娟说。
“她们这是堵漏的第一关,患者来就诊,先来这里,她们先做初步判断,再把患者分流到各个区域,所以她们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,比如全市开始居家隔离后,每个社区工作人员至少带来居民20多张就诊卡,要开药,而这些都需要大家护士的协助,工作量可想而知。”发热门诊负责人李晓华先容说。
志愿者:眼科医生贺可人
从门诊预检处筛查过的患者,如出现发热,或符合可疑条件(是不是疫区回来的?有没有跟疫区的人接触过?你身边有没有三人以上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?)其中之一,就需要前往发热门诊,贺可人所在的地方就是发热门诊的第一道“门关”,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不断蔓延,发热门诊成为接诊任务最重的地方。最多时一天要接诊100多个,每天几十个都是常态。来到“门关”的患者,贺可人要用专业常识去判断,患者是需要进入发热门诊内就诊,还是应该去专科就诊。贺可人表示压力很大:“过来就诊的患者什么病都有,大家既不能放过一个可疑对象,也不能错过患者的疾病判断。有的时候,患者也不是很能理解大家,因为程序增加了,就诊时间变长了,患者会因为繁琐而不耐烦,大家就要做好安抚说明工作。所以是面面俱到,真的是考验了大家的综合素质,好好的把大家给锻炼了。”
对于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,除了压力,更多的是需要极大的耐力和体力。为了节约本就不多的防护服,她们尽最大的能力不去更换着装。为了不上厕所就不喝水;彼此之间尽少交流,防止口干;吃午饭时间也会尽量往后拖延,以免未到晚上下班时间体力就不足了;清晨和夜晚,寒气刺骨,却不能披件衣服保暖,否则会污染防护服,跺跺脚,自己抱抱自己,隆冬,总会过去……
志愿者:左为维吾尔医医院护士米日古丽;右为骨科中心护士许婷
对于儿子在内地上大学的米日古丽,她表示现在已经顾不上儿子了:“刚开始的时候特别担心,因为内地比咱们这里疫情严重到哪里去了,我每天都会关注疫情状况,看到儿子所在的城市又增加了确诊患者,我又揪心又担心。每天都会跟他通电话,问问他的状况。但是随着克拉玛依这边也开始做这些(防控)工作后,我知道大家得守这座城了,儿子那边我也越来越没时间顾了。这几天忙的累的,每天很晚下班,倒头就睡,已经好几天没有再联系儿子了。没办法,真的没办法。你看徐婷,她孩子还小着呢,每天哭着喊着要妈妈,她也顾不上,大家现在就把这座城市守住,就是最大的任务!”
志愿者:泌尿外科护士 石柳
“最艰难的那段日子已经过去了……”提到发热门诊刚开始组建起来的那段日子,石柳忍不住眼圈红了。
在发热门诊组建初期,抽血、送检、陪检的护士只有两名,不管外面再冷,她们也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,外加一次性的隔离服去陪检送检,因为穿着太厚,隔离服就无法加身,而隔离服外面,又不能再穿外套以免污染。
“冷呀,那是真的冷!”零下15多度,石柳她们就这样陪着患者满医院跑,各种检查室、隔离病区、专科病区……她们缩着脖子,搓着手,寒风吹肿了她们的耳朵,钻进了她们的脖子,常常冻的她们连门把手都拉不住。
除了冰冷,还有害怕,倒不是怕病人,而是当午夜三四点她们送完病人,独自走在医院的小路上,放眼望去,没有一个人时,那种孤独携着凄凉,再加上一丝丝恐惧,她们的小委屈瞬间而来,强忍了一天的泪水也会没出息地落下来。
“现在好了,最艰难的那段日子过去了,志愿者们一到位,大家的春天就来了,这些志愿者分担了大家太多的困难,真的太谢谢他们了!”同时,石柳也再三强调,院领导为她们解决困难的决心和速度,以及全院职工积极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,让她们既感动又震撼!
志愿者:左为财务科马志强;右为团委马超
提到志愿者,我回头看到了正在待命的两位小伙子马超和马志强。他们报名志愿者后,承担起了风险极大的工作:将所有需要隔离留观的市民护送到各个隔离病房或定点隔离区。
他们要与这些留观市民同坐一辆救护车,即使遇到咳嗽发热的患者,他们也不能表现出不满或嫌弃,常常会遇到情绪波动比较明显的患者,拒绝接受隔离,他们必须用极大的耐心去说服。
“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,他是大家从敬老院接出来的,因为发热,需要接到医院来就诊。当时大家联系了很久,都联系不到他的家人,他说他没有家人,于是大家就自己搀扶他来医院做各项检查。说实话,现在这个时候,对于每一个发热的病人,人人都会躲着,避免接触,但大家干的就是这行,如果大家不扶他谁扶他。
这倒没什么,后来检查完,送他去隔离区时,需要家属签字,他家人就突然出现了,而且还离大家很远,不愿意靠近大家,远远的轻轻地说了一声谢谢。大家的心里五味杂陈。”在离开大爷前,大爷流着泪一遍遍对马超说:“谢谢你,谢谢你,……”那一瞬间,马超忘记了自己的纠结:“大爷,保重!”。
20多岁的马超和马志强,在这段时间,突然变得更为成熟。 (未完待续)
永利402com官方网站 宣传科
2020年2月7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