抚今追昔 继往开来
——谨以此文致敬原中国人民志愿军511医院转业进疆六十周年
引言:中国人民志愿军511医院,1952年组建于安徽,之后很快到达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,后成为朝鲜驻地医院。1958年,511医院跟随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。
(口述:张耐 整理:王园媛)我叫张耐,是中国人民志愿军511医院的一名军人。1958年9月28日,我随着部队集体整建,来到了新疆克拉玛依,这一来,就是60年……
而今,我已是鲐背之年,我见证了医院从无到有,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,更是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医者秉承511医院精神,艰苦创业,执著耕耘的过程。
我想把自己的见证写入此文,或追忆或展望,只愿留给世人,愿后世不忘薪火相传,为民前行。
转业进疆
1958年9月28日,志愿军511医院集体整建,带着全套在当年来说,算是比较先进的医疗设备、车辆、药品及物资等,转业进疆。
500多人乘闷罐火车到终点站峡东(现在约柳园以南处)。再改乘带棚子的卡车,三天到了乌鲁木齐。每车28人,坐在自己的行李上,腿不能伸直、人挤人……下车后腿麻的半天走不了路。大家相视而笑:每个人都灰头土脸的,除眼球外都是灰尘,特别是坐在后边的同事,彼此认不出彼此来,场面颇有些滑稽。
这样多的高级常识分子与科技卫生人员整建制进疆,这在新疆尚属首次。自治区当即决定留下以苏法州副院长为首的190多人筹建全疆最大纺织基地——七一纺织医院(现自治区第一济困医院);由政委周彦等三人筹建新疆制药厂(填补自治区制药工业的空白);抽调王祥、冯锦才、郝炳鳞和余高鸣等20余名优秀干部到自治区三医院、吐鲁番、独山子医院和乌鲁木齐市医药企业,有的充实煤矿医院、八一钢铁厂医院门诊部等。
而以严仲野院长为首的304人于10月30日到达我国解放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——新疆克拉玛依油田。大家所到之处受到了热烈欢迎。
当时,克拉玛依生产任务非常繁重,而生活条件和环境、气候又异常艰苦,发病率高。原医院有医护、行政人员241名,分内、外、妇、儿四科,另设有传染病床,床位共266张,虽日夜加班奋战,仍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。
511医院转业到克拉玛依后,大家同原有医务人员联合起来,将已有科室增设床位,增强技术力量。除病房加床外,走廊也经常住着病人。后来严仲野院长又多次找局领导,得到大力支撑,增设了小儿科、妇产科、肺科、传染科和五官科病房,固定床位增加到350张。辅助科室新增病理、血库、理疗、制剂和供应等科室,提高了医疗质量、减少了病员的痛苦。门诊也由8小时改为16小时,夜班进行分科值班,星期天义务开放门诊半天。每天清晨,还会派医生背着药箱到各厂处,于工人上班前夕,为之看病,尽量减少工人们奔波及影响生产。
话说回来,当年克拉玛依的气候和卫生条件,可能现在的年轻人都无法想象,那时候真的是“没有水、没有草、鸟儿也不飞”、“垃圾靠风刮、污水靠蒸发”,而且经常一刮就是8级以上的大风。
记得大概是1963年的一场大风,许多人在外,因为风大回不了家。第二天,医院保卫科的陈同志是这样形容大风的:你知道吗?昨晚我是‘飞’回来的,脚一抬就是十几米,幸好中间几次抱着电线杆,才得以‘休息’一会儿……
并且那时,大家511医院的转业人员,多数都是南方人,很多人不适应北方的酷暑严冬,尤其是冬天,连火墙也不会烧。要常年跟大漠、狂风、飞沙打交道,该是多么不习惯。
但这一切,并不影响大家的饱满热情,在条件恶劣的环境下,革命斗志反而更加昂然。加班加点、东奔西走、朝出晚归都是大家的生活常态,大家在这样的状态下,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,受到了职工们的交口称赞。
艰苦的环境随着油田的发展,一天天好起来,在外科主任彭淑干、副主任部德的带领下,外科开展了急诊抢救、颅脑外伤手术、心脏二尖辨分离术、剖宫产术等多项手术。高超的医技在北疆地区打响了名气,彭淑干主任也因此经常被邀请到周边地县会诊、做疑难手术。
当然,内科也不甘落后,1961年,肺科主任马志濂(后为院长)通过气管镜发现了一例肺癌,这在当年,能够快速确诊,是非常罕见的。自治区卫生厅非常重视此事,组织了乌鲁木齐各大医院的有关专家听取马志濂和朱造荣(后为肺科主任)的报告,大家克拉玛依的医疗技术受到了广泛好评。
511医院声名远扬,在之后(上世纪六七十年代),新油田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,克拉玛依油田作为新中国油田的“长子”,自然会全力以赴。油田领导顾全大局,“慷慨解囊”,抽出精兵强将支援各兄弟油田。每一支支援大军都伴随着一个医疗队,到江汉、渭北、辽河、苏北、胜利、廊坊和徐州等,有的医生再转调南海、中原等参加新油田的建设。可以毫不夸张的讲,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,都有志愿军511医院医护人员的足迹,他们对全国石油卫生事业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继往开来
峥嵘岁月,流光易逝。不知不觉几十年就过去了。经过几代“永利402com官方网站人”的探索开拓、励精图治,现在的永利402com官方网站,是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预防、康复、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“三级甲等”医院,创业初期的赢弱景象一去不复返,医院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特别是近二十年,在宋镇和叶舟两位院长的相继带领下,医院从当年500多人的矿务局医院,发展成现在拥有1600多人,床位编制635张,实际开放床位近900张,年门诊量、住院病人、手术例数等都翻了好几倍,专科影响力在周边地区不断扩大,疑难重症、中、高难度手术不再是医院“拦路虎”等等,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,这些变化与成绩,让大家现在还在世的迟暮老人无限感慨,让一代代永利402com官方网站人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。现在,永利402com官方网站进取脚步没有停,肩负着打造北疆地区医疗中心的使命和责任,真是刮目相看啊!
医院变化太多、太多………我不能一一道来,但我深深感受着,这些变化带来的欣喜和幸福。我很感动,在我有生之年,见证了这一切,见证了后辈们的未忘初心,不负使命,继往开来,再创辉煌的过程。我想,我和我的老战友们,都会为此而欣慰,为此而骄傲。
斗转星移
志愿军511医院的成员到今年,克拉玛依在世的仅剩不足30人,以往,大家每五年都会聚会一次,每次聚会都得到院领导的关心和重视,大家在一起畅谈克拉玛依市的变迁,说说医院的变化,回忆过去峥嵘岁月。近几年,大家都已是迟暮之年,还有不少人卧病在床,相互之间已经无法走动探望,想再次聚会都是一件奢望的事了。
在克拉玛依建市50周年暨511医院集体转业50周年时,医院为大家举办了一场大型聚会,在医院建院60周年时邀请大家在克市的511医院代表参加庆祝大会,医院拍摄的宣传片也有大家的身影………
记得从外地回来的老战友,回到了克拉玛依,却找不到原来的“家”,他们很惊奇,因为克拉玛依的变化实在太大了。原来一望无际的荒漠,一眼就可以看到哪里架起了帐篷,哪里盖起了小房,而现在绿树成荫、马路宽平、瀑布高悬、河水穿城、“巨龙”喷泉、小桥卧波……不是江南,神似江南。整个市区学问气息扑面而来。
举一个“可笑”的例子:调到湖北去的老战友老赵,在前来克拉玛依聚会时,带来了南方多年不用的纱巾,准备送给大家以抵御风沙。结果他回来后,看到克拉玛依到处高楼大厦,日里看着蓝天白云,夜里看着满天星斗;市区人车川流不息,郊区(大农业)滚滚绿浪瓜果飘香……同他调走时心中刻下的沙漠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看样子“戈壁不长草,风吹石头跑”的历史是彻底翻篇了!
那些曾在医院奋斗过的战友们,更是感慨万千。这片土地,是大家用汗水和着热血奋斗了大半生,它的发展,它的辉煌,无不牵动着大家的心。
时光荏苒,白驹过隙,今年已经是中国人民志愿军511医院转业进疆六十周年了,纵然大家这些老同志终将落土化尘,但大家的心是安定的,因为大家知道,中国人民志愿军511医院精神永存!
最后,向那些已经离世的老同志们,表示深深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!
永利402com官方网站 宣传科
2018.6.14